2023年头戴式耳机推荐(七月更新)

- 2023-09-19 - 江南全站app网页版登录入口

产品详情

  作为一名经常玩耳机的爱好者,先说说头戴式耳机对比别的类型耳机的明显优势。

  头戴式耳机作为耳机品类中的一种,其耳机腔体空间比入耳耳机要大的多,这些多出的物理空间为耳机的音质效果,蓝牙功能和降噪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而在同等价位里,基于各种各样的性能的综合评定下,头戴式耳机表现会优于入耳式耳机。

  佩戴感不错的头戴式耳机,在非运动状态下的日常使用中,不会出现像入耳和半入耳耳机那样,戴着时间久耳道疼的情况,因此头戴式耳机更适合在各种长时间的静态环境中使用(看书,学习,看电影等)。

  这节内容将会很系统的介绍头戴式耳机选购过程中需要参考的维度和性能指标,内容较繁琐。如果你比较懒~建议看完选购意见后,直接看产品推荐即可。

  首先聊聊头戴式耳机的选购逻辑,最大的目的是帮大家明确需求。目前主流的头戴式耳机厂商在面向两种不一样的需求的用户群体,有不一样的功能,和产品性能上的取舍。

  主要是带有主动降噪,蓝牙,提升通话等功能的头戴式耳机,对音质的注重程度有限,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各种维度的提升,强调综合性能和卖点。这一个市场很大,而且有着广阔的发掘空间,以至于苹果,微软,华为,小米等等非传统耳机厂商都要来竞争。

  稍低端的价位从100到800不等,这个价位的头戴式耳机一般不带ANC降噪功能,漫步者的经典产品多集中于这个市场。

  稍微好一些的,价位大概在1000—3000之间,几乎3000就封顶了。其实一般满足日常使用需求,降噪技术达到最高一档的头戴式耳机,像xm3,bose qc35II,akg N700NCM2,也就1000多一些就可以到手。最贵的一档,像大馒头3,B&O beoplay H9i等,其实是在外观设计上有显著的提升,音质,降噪相比xm3,bose qc35II这种经典款,相差其实很小。

  总结:对于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头戴式耳机,我的建议要么买100出头的简简单单也便宜,要么就提高预算买一款有ANC降噪的,没必要选一些中不溜的产品,意义不是很大。针对这类产品,我还有一个观点是,没必要去关注,阻抗,灵敏度这些参数上的,如果你真的在乎音质,关注频响曲线即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不分先后),降噪(关于怎么客观的评价降噪水平,下面会有介绍),通话降噪,音质,外观,佩戴舒适感(包括开启ANC降噪后的感受以及长时间佩戴的感受),其他辅助功能(包括不限于与耳机对应的app的设计,降噪模式调节等)。

  这类头戴式耳机几乎都是取消了ANC,蓝牙等功能,专注于音质的提升与改善。这类耳机的价格的范围跨度很大,而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相对前一个针对大众的市场来说,这个就比较小众了。而且多是一些沉淀几十年,有着十分专业调音团队的耳机厂商在做(sony,hifiman,akg,beyerdynamic,森海塞尔等等)。

  服务于预算有限的音质党的,有akg y30,shp9500,beyerdynamic dt240pro,akg k240s等等经典产品。其实我很建议一些普通用户,去购入一款这种较低价位的有线耳机,配一个不差的前端(一些手机就完全ok),尝试感受一下hifi的魅力。

  降噪这个评价维度几乎是现阶段决定头戴式耳机价格权重最大的因素。目前降噪技术最成熟厂商就是sony,bose和akg。如果想客观的了解与评价一款耳机的降噪水平,我觉得对于新玩家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rtings上看评分和降噪曲线。关注每个频段抵消的分贝的大小,同时把重点放在低频和中高频之间的频段,这个频段的降噪效果,将最直接决定你的使用感受。

  下面简单讲讲降噪的原理。帮助你更好的了解,头戴式耳机厂商常提的被动降噪和主动降噪。

  降噪简单说,就是对耳机外的环境噪声影响缩小。降噪原理分为主动降噪与被动降噪。一般耳机如果标注了有降噪功能,指的就是有ANC模块,即提供主动降噪性能。一般的ANC耳机又分为前馈,反馈和混合主动降噪。

  主动降噪是一种降噪技术,是应用在耳机降噪的方法之一。而主动降噪功能是通过降噪系统产生与外界噪音相等的反相声波,将噪音中和,以此来实现降噪的效果。它的原理是所有的声音都由一定的频谱组成,若能找到一种声音,其频谱与所要消除的噪声完全一样,只是相位刚好相反就可以将这噪声完全抵消掉。

  启用主动噪声消除后,会听到一些嘶嘶声,这种噪声主要是代替耳机已拾取的外部噪声。

  被动降噪也称物理降噪,就是像用睡眠耳塞堵住耳朵那般降低外部噪声。改变耳机材质,结构与入耳方式等等能调节降噪的效果。

  按照使用材料和部位又可分为减振噪声治理、吸音噪声治理和隔音噪声治理。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是多种方法复合使用。按照的材料技术和实施工程技术,任何噪声基本都能治理。 这样的耳塞一般以入耳式的耳塞为主,常见的入耳式的耳塞均可称为被动降噪耳机,但是也有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相结合的入耳式耳塞,价格相对昂贵。

  不同后腔容积的被动降噪曲线(图引自:郑保宾,唐文其.耳机被动降噪特性分析.电声技术.2020-03-05.)

  有些通过隔声材料来实现,原理简单、降噪成本低,相比主动降噪针对中低频,被动降噪对高频率声音较有效,一般可使噪声降低大约为15-20dB。现在很多入耳式,光被动降噪提供的效果就能够达到40db±。

  首先耳机头梁的设计对于舒适感的提升很重要,与头部贴合部分必须设计的很柔软和舒适,像surface headphones2那样将贴耳部分做成人耳形状的,舒适感就会有所提升。而且相比于压耳式耳机,包耳式在佩戴更为舒适一些,得益于其大耳罩设计,包耳式耳机与头接触位置在耳廓外围,耳垫从而有效分担了压力,长时间佩戴耳朵不会感受压迫的劳累感。

  指对耳朵的包裹,压迫程度。越封闭,外界声音对耳机体验影响越小。开放式:一般适用于独处,安静的环境中,漏音非常严重。封闭式:隔绝声音的效果好,也不容易漏音,很适合嘈杂的环境,像录音棚。

  半开放式:介于前两者之间,声音会有些许泄露,隔绝声音的效果也一般,但是一般佩戴起来压迫感较小。

  即High-Fidelity高保真耳机。意为与原来的声音高度相似的重放声音。与高保真对应的就是失真。HI-FI耳机一般是没有加过音色渲染的耳机,平衡感好、高频延伸好、低频下潜深、中频失真小等特点。

  HIFI耳机在hifi原有的概念上有了一些扩展,像k240s这样的录音棚耳机,ATH-M50x这样的监听耳机都算是传统意义上hifi耳机,对原有的声音不加修饰。不过现在市场上主流的hifi耳机都是更贴合人们听感需求,在不同频段经过修饰的产品,像hifiman,森海,拜亚目前经典的几款有线头戴。

  很多发烧友只凭借双耳就能对一些音响设备的HI-FI程度进行主观评级评价。不过由于个体化的评价过于主观,大多发烧友会对各种器材产生议论和争议。频响曲线图,它的目标曲线就因为不同群体的听音偏好不同而划分出了像哈曼,因特美,golden ears曲线等等。

  这个要联系到耳机的阻抗,简单点说就是耳机的电阻,不同耳机阻抗不同,阻抗太大的耳机在一些设备上是推不动的,也就是一些该发出的声音无法出来,相当于跑车耗油太大,设备给予的油量供给不足,这时候能够正常的使用耳放增加推力。

  灵敏度又称声压级特性,指耳机加上 50 Hz 正弦 信号,其大小是在额定阻抗上加对应 1 mW 电功率的 电压时,在耦合腔中产生的声压级,单位为 dB/mW。 耳机灵敏度多在 88~122 dB/mW。多数人可能会认为, 阻抗越小,耳机就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其实不然,决定一副耳机是否易于推动的因素,灵敏度比阻抗更重要,即使一副耳机的阻抗很低,但若是灵敏度不高的话,同样难以驱动。灵敏度和额定阻抗是一组相关参数,虽然都是某频率点上的静态指标,但也需要结合在一起来看。阻抗低,达到灵敏度标注声压的电压就更低;灵敏度较高,自然在同样输入功率下,声压会更大。

  频响曲线一般被用作评价耳机音质效果的一个维度,更为具体对耳机进行音质的评价方法,我在文章底部有所介绍和说明。讲之前,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概念,我们选用的耳机它对声音做了什么,没错,就是针对不一样频率的声音进行修饰。例如针对在350~700 Hz之间提升贝司,在100Hz和250Hz调整底鼓等从而提升音乐的质感和整体表现。在不同的频率去做出一些适当的修饰是耳机需要做的。

  引入频响曲线的目的之一就是将耳机输出的实际信号与完美的调音信号作对比。频响曲线也就是给耳机一个信号,通过拾音器,对耳机产生产生的信号进行记录,然后与原始的声音信号作对比。一般的频响曲线对比图中,横坐标表示频率,纵坐标表示声压级。中间虚线表示原始的音频信号。不规则的曲线则表示了耳机本身调音后的效果。根据不同频率对应的声压不同,理想状态下的耳机会对对应频率的声压做出最合理修饰,但最终跟频率所对应的完美声压具有差距。

  还有瀑布图——累计频谱衰减图,能够最终靠这个图看不同频率的衰减时间。可以观察它在不同频段的衰减是否均衡,从而衡量一个耳机的好坏。

  各种频响曲线简单来讲就是测试对于高音低音的性能稳定性,如果你中意低音音质,则在选择时留意一些低频表现不错的设备。 因为频率曲线,同时有了调音师这样一个职业~将发声单元进行微调,来相应调整频响曲线,使耳机声音有了鲜明的风格。

  重点就是监听耳机不做任何修饰,大多用于专业录音等等,对重低音着谜的朋友选择监听耳机可能会后悔了,看了许多评论说用监听耳机吃鸡听呼吸脚步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各位有兴趣的不妨去试一试。监听耳机相对于普通耳机来说,它几乎是没有经过音色渲染,所以它可以在大程度上增加声音的还原度,同时增强声音的保真性。但音乐通过对应频率去改变声压来修饰才能体现出各种不同音乐类型的质感与魅力,单纯的还原原声除了适合少部分音乐以外,并不适合大部分音乐类型和广泛的听众。想入手监听玩玩的,可以了解一下ATH-M60x,M50X,入门低预算的玩家也可以先入M20X。无修饰的音乐和听感体验其实不是很适合大部分人。

  在推荐头戴式耳机之前,有一款最近入手的蓝牙耳机,我觉得很有必要优先推荐下,因为真的是最近实测最优秀的一款耳机,就是声阔的新品Liberty 4 NC 985降噪舱。

  这也是最近几年我见过最具有科技感的产品,科技感大多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本身的配色和质感,非常有有感觉,再就是创新式的开盒方式,弹跳式半开盒,开启耳机盒的那一刻有一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

  降噪效果真的很出色,获得国际权威机构SGS认证,能过滤98.5%的噪音,几乎算是蓝牙耳机T1级别,对中低频噪声隔绝效果很好,最主要的是感受不到ANC模式下,对耳朵的回震感。佩戴体验很好,人体工学的流线设计,长时间佩戴也很多传统蓝牙耳机舒服很多。

  音质也很不错,有LDAC和Hi-Res小金标认证,声音细节很丰富。尤其是在对摇滚乐和流行乐的表现上,立体感和穿透力很足,人声和乐器听起来都比较靠前,使得临场体验感很强,各个频段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和自然。

  这两天才发布的新款头戴式耳机,也算是入手的第二款soundcore的耳机,性价比预想要高出不少,耳机的造型和配色比较百搭,但佩戴感很舒服,不压耳也不压头,同时耳机折叠后的体积比一般的头戴式能更小一些,放在附送的收纳袋里,外出携带非常方便的。

  过去几年这个价位基本没有支持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也是最近一年一些品牌开始研发这一类产品,受限于成本压力,大部分耳机的降噪表现并不能够满足一些基本场景的需求。Q20+的整体降噪能力,对比同价位,甚至高一档价位的产品,甚至都是比较突出的,而且支持通透和普通模式的切换。

  整体音质上,在这个价位也是不输一些有线耳机的,添加了降噪组件的Q20+,并没有对他的音质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Q20的低频下潜很自然,虽然在一些重低音上表现不够突出,不过在app中的均衡器自己调节优化,整体低频听起来还是十分顺滑和流畅的,中频的人声和乐器表现的很丰富和饱满,人声靠前突出,富有立体感,高频柔和,润亮,整体三频和谐,声场表现也很不错。

  算是今年入手的价格最低的,带有主动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外观设计中规中矩,配色设计我觉得挺优秀的,相较于HIFI耳机,它的调校取向、功能配置适合的花钱的那群人更广。

  主动降噪效果能达到不错的水平,低频降噪是优势,针对中高频的降噪效果稍微逊色一些,但也足以覆盖大多数日常生活场景。

  音质效果也算不错,低频下潜有力,瞬态响应比较快,密度和质感都相当的好,中频人声也很饱满,中高频听感偏向细腻,声场的立体感很不错,听一些流行时声音会更具现场感。

  总体来说,作为一款围绕性价比定位的头戴式耳机,ANC05L确实拥有它独特的优势,基本守在了耳机性能边际效应的临界值,在低于200价位上,能同时拥有这也的降噪效果和音质效果,确实是对大部分预算不高的消费者很友好,产品的整体性价比的确是触碰到这个价位的天花板。

  算是iKF目前主打的耳机,外观设计很新颖,耳罩外层采用了多层级的设计,算是第一次在头戴式耳机上看到这样造型,主打的云岩白配色也很有质感。

  在功能上,iKF King在这个价位很存在竞争力,拥有定制的app,并且支持app音效,降噪深度调节,丢失定位查找等等。续航能力也算中上水平,总续航 100 小时,其中开启降噪续航达 75 小时,普通模式 100 小时。最有特点算是游戏模式的延迟优化,能达到38ms,声画一致性很好。降噪能力算是可圈可点的优势,在中低频降噪上,最高能够达到-38db,可以覆盖大多数日常使用场景,实测的话,在商场,车站等嘈杂环境,都能有相对不错的降噪效果。

  音质效果上,低频下潜很深,并且集中度高。中低频衔接流畅,中频的细节清晰,人声和乐器的层次感很分明,高频细腻,不刺耳,很舒服。

  西伯利亚算是很知名的游戏耳机厂商,在相关领域有很深的技术积淀,使得其在产品设计和音质处理上很有特点。这款耳机算是西伯利亚去迎合更广阔市场的一次尝试,而且是比较成功的尝试。耳机包装和外观设计都很前卫,尤其是耳罩上方的品牌logo很亮眼。由于耳罩采用的亲肤材质,同时耳机整体伸缩度高,所以佩戴感很好。

  在音质上,低频下潜很深,力度强,使得摇滚乐的表现力很好,立体感也够足,在这个价位上,算是我听过的低频表现最好的耳机,低频表现的特质使得它也适合作为一款游戏耳机。中频和低频之间的衔接很顺畅,听起来很柔和,中频的人声表现很靠前,这样的音质特点,也使得它很适合听流行音乐。

  总的来说,在这个价位,算是一款很值得推荐的耳机,尤其对于经常有打游戏和听摇滚,rap需求的用户。

  说实话这是去年购置的最惊艳的一款国产头戴式耳机了,开箱的那刻不太敢相信这是这个价位的耳机,但说造型,外观和质感都有上千块的感觉,而且机身很轻巧,整体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耳机耳罩采用的材料比头梁下部的材料更加柔软,双耳的透气性不错,同时长时间佩戴疲劳感也不明显,而且头梁整体的扩展张力适中,对不同头型的用户都能有相对不错的使用体验。

  这款头戴式耳机的ANC降噪的实际体验还可以,虽然跟xm3这种经典型号的降噪能力有差距,但总的来说耳机所宣传的QuietMax双馈智能降噪,还是能达到一款降噪耳机的及格线的。毕竟这个价位,你总不能拿比他贵三倍的产品来直接对比。

  再来说说这款头戴式耳机的音质,音质效果也比想象中出色的多,灵敏度很高,传递声音的速度很快,同时音质干净利落,透彻。声音细节,尤其是乐器声,展现的很饱满,同时对细节的突出而比较到位,在人声的表现上,不如乐器声,相比这个价位,也同样很不错。耳机中频表现很精致,声音充满层次,而且分明的层次里,带着很柔和的感觉,听多了也不会有太多不适感。

  总的来说,是一款性价比极高的头戴式耳机,很适合看重综合需求和性价比的消费者。

  这款头戴式耳机也算是BOSE比较经典的产品线了,一直以来相比sony,森海等同价位的产品,优势大多分布在在音质和佩戴舒适度上,整个外观设计跟前几代差别不大,黑配色略显低调,银色则看起来更显科技感。

  整体打分相比其同价位的头戴式耳机,分布也更加均匀,尤其是降噪和通话方面,对比自身前几代产品,整体表现也提了上来,总的来说,在这个价位上, QC45越来越具备竞争力。

  这款头戴式耳机的亮点主要APP支持上,无论是交互界面还是功能多样性上,相比前几代都有较大的提升,比如具有图形均衡器和预设,用户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定义其声音,支持ANC模式直接的切换和设置自动关闭计时器,以及调整自语音,此外APP还允许使用“SimpleSync”将耳机连接到其他 Bose 产品。

  BOSE QC45在降噪上的表现比我预想要优秀很多,尤其是针对公共汽车和飞机发动机这种低频的噪音消除效果,绝对能够达到现在所有头戴式耳机里的第一档,虽然在针对中高音的噪音消除表现一般,但考虑到生活中噪声的大多数来自,其实cover大部分使用场景还是完全足够的。

  QC45可能最值得聊的就是音质表现了,低频密度更厚,质感更强,低频细腻却不失细节。中频表现中规中矩,一般流行完全hold住,在钢琴,小提琴等一些乐器上中频表现欠佳。中高频表现均衡,声音亮度足够。高频表现也足够精确,呈现出当前详细的乐器和人声。频率之间的切换也很自然和流畅。

  索尼迭代好几代的经典产品,从xm3开始就是中高端头戴耳机佼佼者,相比另外的品牌同价位的产品,索尼的优势主要在降噪上,其出色的降噪性能,尤其是对中频噪声的消除效果,领先另外的品牌好几个档位,还有其针对重低音的消除效果也很出色,而且在开启ANC模式上,索尼的压舱感并不强,长时间开启降噪也依然没问题。

  XM4的造型跟XM3差别不大,就是耳罩部分显得更大一些,同时佩戴的舒适感也更好。相比XM3,耳机的整体控制管理系统要更完备一些,同时自定义选项也很强大。与竞争产品QC 45相比,SONY缺少足够舒适的中频声音,尤其是在听流行乐,表现是逊色的。

  低音厚重,下潜一般,密度很足,质感很饱满,男低音的表现让人感到很舒适,整个音域显示出均衡的响应,这对于准确再现人声和主奏乐器很重要。如果是默认设置,中频的表现很一般,但调节EQ到合适的模式后,中频还是可圈可点的,配上不错的前端,整体表现很好。高频不够细腻,听起来很温柔,但缺少细节,但整体立体感很好。

  这款最值得一提的可能就是无比出色的降噪了,rtings给出了高达9.6的评分,表现甚至有时候比XM5更综合一些,索尼耳机对中档噪声,尤其是人声的消除效果,要比BOSE好很多,这使得在一些人声鼎沸的嘈杂环境,用户都能够通过该耳机获得平静。

  XM5算是对XM4进行了一个升级,主要是更换了外观,其实音质和降噪的差距并不大,但从性价比来说,XM4还是要明显高于XM5的,但如果预算充足,上XM5也没什么问题。

  与QC系列的头戴式耳机一样,BOSE 700可以消除外界传入耳朵的噪音,还能在拾音时消除周边噪音,获得录音棚录音质量的人声,同时耳机回传的人声更变得更加自然,不再有隔着一层纱的感觉,听起来非常舒服、真实,很适合用来学习外语。

  提供了 10 级消噪功能——关闭模式下,耳机自身不会产生没有一点回响;最高等级,完全消除周边噪音,人声也不保留;最低等级是清晰模式,周边声音清晰入耳以及自己的说话声,就像根本没戴耳机一般。采用了革命性语音系统:自适应四麦克风系统,能大幅度提升拾音效果,同时消除周围的噪音。且能充分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且依据环境的变化来做出实时调整。

  中音:中频清晰而真实,现场感比较强。人声部分的解析做的很真实,如果要说这款QC 35II强在哪,中频音质是绝对的优势。听流行乐的话,中频部分人声和乐器分离感和一体感恰到好处。

  高频:高频量感很足。能明显体现出高音。虽然高频音质比不了一些hifi耳机,不过高频能做到不明显缺陷,就已经很优秀了。

  除了颜值稍微逊色,这款头戴式耳机对于大部分普通耳机发烧友来说,真的是完美的存在。

  声音醇厚,很优秀的音质(在看过各方测评后,更为肯定我自己的感受),十分推荐,这个价位中的优质良心产品。 相对于HD600,HD650最大的特点是流行、古典等不一样的风格的音乐均适用。 中频方面,HD650的音场具有很叼的宽度和深度,HD580的中频往往会在大场面下出现低频的混杂,HD650已经基本解决了中频结象松散和连续性出线漂移的弊端。

  这款头戴式耳机继承了森海的一贯传统,低频,很重很沉,常常需要好的器材来压制它HD650的低频是有力。 HD650的调音首先很均衡,不是一个偏监听的耳机,它有着很强烈的调音风格。 即全频段非常平均,低频深沉有力这是对于中意厚重感朋友的福音,与更高价位的耳机相比都丝毫不逊色。

  对于高端的头戴式耳机,我更倾向认为其是一种奢侈品消费,如果从性价比的层面上去考虑,那显然很多高价头戴耳机并不值这么多钱,它们的音质质量和舒适感并没有比2000多的耳机强很多,甚至有一些还比不过xm3和QC 35II这些经典款,毫无疑问它们有着过多的溢价。不过抱着奢侈品消费的心态,我们的消费动机和目的就不单单是性价比这一单一的维度可以去衡量的。

  德国老牌音乐器材厂商,技术沉淀久,不过在逐渐被索尼和BOSE等其他新生代的品牌不断侵蚀着原有的市场。这款阿米罗也是耳机发烧友耳熟能详的经典款式。

  Amiron(阿米罗)采用与T5p二代和DT1770pro类似的新一代特斯拉单元(Tesla2.0),单元声障板重新设计改进,从而大大降低了谐震,

  佩戴感上:与头部接触部分的压力均匀,同时,选择了独特的Alcantara合成革和超细天鹅绒纤维头带和耳罩面料,使得长时间佩戴的不适感会很小。

  如果说大馒头还值得分析一下通话功能的话,那这款耳机以及后面的推荐,可以说纯粹是耳机发烧友的听音玩具了~

  关于频响一致性:频响一致性出奇的差,以至于rtings只给出了5.3的评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不同的用户选用这款耳机,获得听音质量将会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购买前,使用这款耳机试听很多类型的音乐就显得很重要了。

  低音方面,有下潜,但深度和密度不够足。低音整体精准度足够。不过抛开数据,论听音感受,Amiron的低频给人有温暖并充满细节。

  中频有着很高的准确性。口语,弦乐器和人声的表现出色~~仅从我个人的听音感受来讲,人声解析十分立体且清楚,乐器的表现很有密度,很饱满。

  高频精度还算不错,个人的听音感受上,中高频和高高频之间的衔接做的很自然,但好像牺牲一些细节,音轨中的刺耳声很少,女高音的部分听起来也很舒服。

  这款头戴式耳机采用平板振膜发声,由于平板振膜的技术门槛十分高,也导致的成本高昂,但其实本身发声效果并没有全方位地超越传统的动圈耳机,特别是在低频重放部分。平板的驱动条件更类似低阻音箱而不是耳机。所以我的观点是平板振膜技术并不值得为它买单。不过既然是考虑购入一款奢侈品,我们大家可以关注它另外的出彩之处。

  这款耳机由于较高的灵敏度,容易被很多移动电子设备驱动,同时最大化的保留音质并降低失真。

  整体设计方面,耳罩外侧采用HIFIMAN经典的百叶窗隔珊设计,耳杯部分采用更符合人体工学的非对称机构,头梁部分采用了双重的混合结构设计。佩戴上能轻松地适合所有耳朵大小,并且由于耳罩具有相当大的表面积,因此它们在某一些程度上降低了紧头带的夹持效果。

  关于频响一致性:在低音范围内,传递偏差小于3dB。在高音范围内,其响应在10KHz以下基本上没有任何偏差。总体来说偏差很小,一致性很出色。

  对开放式耳机而言,输出稳定的低低音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ANANDA的表现来看,它真的做的很棒。另外中低音,负责低音吉他的主体和脚鼓的打孔,它的表现平坦而平衡。

  中频方面,中音均衡且平稳,完美的展现人声和中频乐器。ANANDA的高音表现也很出色,无过度修饰,高高音也不刺耳,很自然且舒适。款耳机整体的三频很平滑,用起来就像是行驶在田野中的安静列车,宁静恬然。

  众多耳机发烧友心中的神机,一款非常经典的头戴式耳机。以其经典的直径56MM超大动圈式换能器以及玻璃材质换能器外壳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包耳且采用封闭式,这一切物理层面上的取舍都是为了用户的听音体验而设计。

  Sennheiser HD 820舒适但有点笨重。与HD 800 S相比,它的垫块更厚更柔软,从而使佩戴感更加舒适。他的耳罩与HD 800s的耳罩大小相同,比一般的耳机都要大一些。

  低频部分:主观听音来说,低频感觉解析的较浑浊,低低音呈现出了重音轨常见的重击和隆隆声。不过整体低频表现十分出色,鼓声和低音乐器呈现出来的感受比800s要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多。

  中频部分:在300hz处的下陷,使得人声和主乐器的声音明显变薄,但由于中频本身足够的宽广,也使得听众感受不那么明显,不过细心的听众会发现,在混音中,人声和主乐器被带到了前端。

  高频部分:高频部分整体很稳定,总体均衡且稳定,没有毛刺感,高声展现自然且立体。在3.5KHz附近有5dB的下降,不过对听众的感受影响很小。

  相较于800与800s,820在250hz以下,以后平均拉升了10db。区别来说还是蛮大的,中低频整体都更突出,也能说是重点突出了很多低音的细节与效果,不过在取舍中放弃了一些低频之间切换的流畅与自然感。

  HD820在300hz处有凹陷,并且在高频表现上有一点不够稳定。就频响曲线上的反应啦看,其实它和MDR-Z1R在很多频段内的表现都很相似。我理解的是它可能采用的设计方式牺牲了一些频段之间的衔接感,从而去实现更平稳的频率表现。

上一篇:2022年超高的性价比头戴式蓝牙耳机推荐!(持续更新) 下一篇:【48812】新配色更时髦 实拍新款AION V Plus